從遊覽車司機來的提問
「行程都是在這停留10分鐘,下車拍個照跟上洗手間,為什麼你們會在這停留一小時啊!?」
這是我主糾北海道第一團時,司機大哥透過領隊學姊來問我的問題!!
老實說,那時我沒有個精準答案;
回頭看,正是我認定的深度旅遊
我自己喜歡的深度旅遊
第一次要去日本時,因為業務關係,我跟太太商量要先踏上北海道的土地。感謝太太配合,但她也說,「那可以回程時,我們可以去富士山嗎?」,我當下當然先說好,我好好研究行程後決定。長話短說,最後我跟太太商量,因為富士山一年可能只露臉1/3的時間,這樣恐怕沒辦法欣賞到富士山,所以,「我們可以這次先好好玩北海道,下次再去找富士山慢慢聊天嗎?」
結論就是,當時還沒正式踏上旅遊界的我:
第一次,我很大膽帶14個親友,去北海道趴趴走玩了9天
下一次,糾我研究所同學同行,去東京、箱根、河口湖11天
行程規劃精神
出國最在意的該是時間,若可以花些費用,爭取點時間,例如:買快速通關門票,這種方向是可以考慮的。此外,不同國家的幅員不同,交通時間不一,就如同加拿大去洛磯山脈的行程,有些到了溫哥華轉搭國內班機去洛磯山脈,有些是用巴士往洛磯山脈開約1,000公里的行程,各有其特色,就看大家的偏好。但如何保持一天內的行程不過度拉車,還把時間用在享受景點的內涵,好好欣賞,拍照留念,這就是行程設計的拿捏了。
不同的行程設計精神,背後一定有其道理,端看大家的喜好不一,若能有人客製符合團員的需求,那就會是個好行程。
我喜歡的操團模式
在旅遊景點漫步,享受那個氛圍,那是我的最愛
開頭那個故事發生在洞爺湖,因為多停留,
我看到,孩子互動快樂的表情
我聽到,湖邊練習伸縮喇叭的美女(背影,哈)
我佩服,孩子王湯姆哥的搞定孩子們的能力
這都是想不到的收穫。
國內,我可以在台東都蘭的海邊咖啡廳,我讓團員停留近兩個小時,先幫大家點一杯飲料坐在樹下交流,吹著海風,看著綠島,享受空氣的流動跟心靈的交通
好好寵客人
既然跟著我一起出門旅遊,那就要發揮其價值,讓團員能享受到好服務
2020年端午節連假一群朋友來台中找我,我企劃了台中火車站散策之旅,穿越火車站的時光隧道,經過宮原眼科,吃了店員熱情介紹的大定鹹酥雞,最後穿過近百公尺的人龍,無障礙地走進第四信用合作社。我只記得,過程有無數的銳利眼神,在我們的隊伍之中四射,驚險地閃過後,我們到了我請店經理幫我們保留的區域,位置彷彿像包廂一樣,不只朋友開心,我也與有榮焉,我想領隊/導遊執照還是有價值的,可以幫團員爭取好的額外服務
對我最棒的回饋
行程規劃牽涉很多要素,無論是前期開發踩線,或是中後期進行細節確認,及出團時控制行程的眉角,都會花很多精神。但每次,只要有人跟我說:「Barry哥,我好喜歡這裡的氛圍」、「這裡真的好棒」,再累,一切都值得了!!
這是我喜歡的深度旅遊,你喜歡怎樣型態的深度旅遊呢!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