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鮪魚的魅力
藝名:海洋界和牛,秒懂黑鮪魚對老饕的魅力,雖亦有金槍魚的說法,我個人還是比較愛黑鮪魚的名號
台灣屏東東港,佔台灣黑鮪魚50-60%的捕撈量,也因此常聽大家去屏東/墾丁觀光時,常常會到華僑市場享用黑鮪魚生魚片,但因為季節約在4-6月,若能在當季之時吃到油脂飽滿地大トロ,那真的是快意之事
好吃在哪裡?
大家常說吃トロ,意指吃鮪魚生魚片,事實上鮪魚的名字是マグロ(maguro),而黑鮪魚是黑マグロ或本マグロ
為何名稱不一樣呢!?
首先請問,我們油脂最多的位置在哪裡呢!?(請把手放在那裏,拍兩下再往下看,哈)
同樣地,鮪魚油脂豐厚處也在那,正腹部可以切出好吃的大トロ跟中トロ,因此鮪魚也就被台灣人改稱為トロ了。
那晚吃的那隻黑鮪魚,負責介紹的上川課長表示,正下腹部測出的油脂是56%,接近尾巴的腹部部分是33%,難怪好吃
跟黑鮪魚間的五感連結
你或有吃過,但可能沒真實看過整隻黑鮪魚
你也許看過,但可能沒親眼看過捕釣黑鮪魚
從看到、聞到、摸到,最後在餐桌上吃到,用黑鮪魚做成的會席料理,配上適合的日本清酒,讓整天的黑鮪魚行程,有了美好的收尾


體會從黑鮪魚活體到上餐桌的過程
黑鮪魚養殖是不容易的事情
1.公司資本要夠大
光無污染的鯖魚食材,3萬隻黑鮪魚,每天就要吃掉70公噸的鯖魚,而且從幼魚要養大到能出貨約莫要五年,常出貨的重量是在50-130公斤,賣給終端售價,一隻可能會破百萬日幣,高投入有機會有高報酬
2.主人心臟要夠大
黑鮪魚很膽小易受驚嚇,一受驚嚇就在網子內迴游,很可能受傷因而死去,折損率約三成
3.老闆願意轉型增加觀光,轉變也夠大
在接單出貨的商業模式下,觀光導覽的營業額相對來說,實在微小。但老闆卻願意從B2B的模式,多增加觀光角度的機會,也才促成我們這次的鮪魚一日體驗首發團

我認為一日黑鮪魚體驗行程的意義
1.從來訪者的角度
可以近距離觀察黑鮪魚,了解圈養生態及養成過程,最終用料理來決勝,把看到的黑鮪魚變成期待的料理,親身體會
2.從行程設計者的角度
若能帶給團員與眾不同的體驗,進一步了解在地業者致力及發展,甚至是業者願意委身的動力,我相信那是旅遊的魅力
我很幸運參加首發團看到了,那接下來呢!?